刘彻(公元前156年-公元前87年3月29日),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,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在位期间(前141年-前87年),在政治上,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,颁行推恩令,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。在经济上,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,铸五铢钱,由官府垄断盐、铁、酒的经营,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。文化方面,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并设立太学。对外,汉武帝采扩张政策,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,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,又凿空西域、开丝绸之路,并开辟西南夷。此外,还有创设年号、颁布太初历等举措。但他崇信方术、自奉奢侈,兼以穷兵黩武,引发统治危机,晚年爆发巫蛊之祸,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《轮台诏》。后元二年(公元前87年),汉武帝崩于五柞宫,享年70岁,葬于茂陵


        汉武帝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,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,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。一句话概括:大有为之君!上下五千年,配得上这个称号的帝王并不少,比如秦始皇,唐太宗,康熙等,但博主认为,能稳压汉武帝一头的只有秦始皇。

从政治上看,武帝在位期间,继承了“七王之乱”以后削藩的政策,利用“推恩令”这一看似和缓实则有效的政策,快速解决了藩王割据的不稳定因素,统一了中央集权,为后续对匈奴用兵奠定政治基础。

经济上武帝推行盐铁国营,统一货币(五铢钱)铸造,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,一扫西汉开国以来经济看似自由实则混乱的局面,为后续用兵奠定经济基础。

文化上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自秦始皇以来再次实现思想上大一统,统一思想不是目的,利用思想统一把权力收回才是目的。

军事上废除了“白登之围”以后对匈奴的和亲政策,开始大规模用兵,他知人用人,启用了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起于寒微的将领,取得了对匈奴决定性的胜利,解除了自三代以来一直滋扰不断的匈奴威胁,奠定了中原政权的版图。

外交上实行通商政策,张骞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,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基础,开拓西南,把贵州云南等地纳入势力范围,时至今日,依旧造福于万民。这些做法后世看似简单,寥寥数语就做了概括,在当时实则千难万难。以政治为例,自从文帝即位,藩王问题就剪不断理还乱,淮南王刘长,济北王刘兴居接二连三的造反,贾谊早早提出《治安策》,文帝却无力一一剪除,发展到汉景帝,着力削藩,结果引发“七王之乱”,差点皇位不保。灭了七王,自家弟弟梁王又鼓捣兄终弟及,搞的十分不愉快。而这一切在武帝即位后得到了解决,你可以说他是运气,但能力同样不能否认。

再说军事,这算是武帝最大的手笔,高祖即位后希望一了百了,解决匈奴问题,结果因为轻敌被困白登城,如果不是陈平出谋划策,多半要像宋朝徽钦二帝一样被人掳掠,自此以后,高后、惠帝、文帝、景帝对匈奴一直采取隐忍不发、和亲至上的绥靖政策,看似以最小的损失换取和平,实则养虎成患,让匈奴坐大。而匈奴游牧民族的性质注定双方难以形成稳定的外交关系,军事手段就不可避免。

而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,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不遗余力打击匈奴,虽说后世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,搞的国家空虚,但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苛责汉武帝,如果没有他的大力用兵,就不会有宣帝年间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,前人栽树后人乘凉,吃水不忘挖井人。

至于有人说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”导致文化上的故步自封,这点日慕君同样不认同,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多存在与分裂时期,例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,魏晋南北朝百花齐放,民国时期大师辈出,文化上的繁荣固然可喜,但应该看到繁荣背后是无数百姓流离失所、民不聊生,纵然有少部分的精英可以自由发挥、天马行空,但与绝大多数一日三餐不保的百姓来说意义有多大?何况从历史角度来看,百家争鸣除了文学意义,并没有推动社会进步,精英文化不过是一小撮人的玩具罢了。


写到这不由想到余秋雨的“遥远的绝响”,中学时期看的十分带劲,文笔煽情的厉害,尤其是“竹林七贤”,在余大师笔下忧国忧民,简直是中华文化的风骨,长大了再想想,实则是个个该杀,一群家财万贯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,每日饮酒作乐,喝多了就大哭大闹到处骂街,做出忧国忧民装逼状,却被包装成名士,简直是祸国殃民。纵然有“竹林一万贤”,给百姓带来的实惠也不如曹操一个人。

广陵散再好,不如一个馒头实在!


汉武帝开创中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时代,16岁登基,71岁去世,在位55年。汉武帝一生的功过是非,褒贬不一,而我一向是对武帝极为称赞的,尽管武帝缺点也很多,他嗜杀,好色,骄傲,虚荣,迷信,奢侈享受,刚愎自用,好大喜功,罢础百家,独尊儒术……两极化个性鲜明。他雄心勃勃,年轻有为,连年用兵,采用卫青,霍去病等千古名将。当然,汉武帝也并非尽善尽美,尤其是晚年,为了汗血宝马,打着维护国家尊严的旗号大肆用兵,造成生灵涂炭,“巫蛊案”更是牵涉广泛,连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都性命不保,受牵连的更是千家万户,而他自己一生行王霸之术,稍不满意就要杀人,终其一朝,被杀的宰相就有五个,受牵连的大臣不计其数,搞的人人自危,后世趋之若鹜的宰相职位成了索命符,大臣听说要出任宰相就吓的战战兢兢,可谓历史奇观。他好大喜功,执迷不悟,为追求得到成仙,长生不老,听信江湖骗子。如此负能量的武帝在晚年却180度大转变,亲手杀死最宠幸的妃子,把自己一生留下来的烂摊子,自己条理清晰地开始整理起来,留给后人“昭宣中兴”的盛世。古今帝王能有几人能这样善始善终?

汉武帝执政时期,全国上下形成了:“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的强烈国家意识。


本文由站长自互联网收集整理,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告知本站删除。

图片来自百度百科。


最后修改:2019 年 02月 24日 16:14:55

文章声明:本文系转载或收集整理于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邮件告知本站删除。
本文标题:如何评价汉武帝这一生?
本文标签:汉武帝
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;赞赏将用于服务器、域名开支